教学目标:
1.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,了解主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。
2.通过比较阅读,掌握做说明文阅读题的一些基本方法。
3.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。
重点难点:
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。
教学方法:
比较阅读、探讨交流。
教学步骤:
一、复习检查
1.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?
2.本文采用什么结构形式安排材料,具体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苏州园林。
(学生回答)
(此环节用于检验学生听课效果及作业的完成情况,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。)
二、分析语言
1.上一节课我们对这篇说明文进行了初步学习,知道了本文所说明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它的说明顺序,对于一篇说明文而言,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,还要赏析它的语言,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。
1.文章最后一节能否删除,并说明相关理由?
(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,教者总结。)
明确:这一段不能删除,它虽然只是一句话,但它告诉读者本文对苏州园林的介绍很不全面,这既与前面作者所说的“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,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。”这一事实相吻合,同时又告诉读者苏州园林的美妙之处远不止这些,本文介绍的也只是浮光掠影,这充分显示了说明文在表达上的严密。
2.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字删除或者换成你喜欢的词,再去读一读,通过比较,细细品味,探讨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好,并说说好的理由。
1)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。
2)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,极少使用彩绘。
学生交流后回答,明确:“大多”、“极少”用得很有分寸,这就充分考虑苏州园林里的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,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3.点击中考:
这类考题是历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必考题型, 遇到这样的题目,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,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,其答题的基本格式就是先点明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,再说明若是去掉或换掉就会变成什么情形,最后点名“说明文语言准确性”这一主旨。如果题目中要求表明态度的,则首先表明态度。(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题目)
4.本文类似这样的,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还有很多,可以利用小组分工合作,找一找文中含有这类词语的其他语句。
(本环节旨在通过具体的事例,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,并了解考查这一知识点时的答题要领,完成教学目标一的部分要求。)
三、探寻说明方法
1.对于说明文来讲,除了前面分析的几个重要的要素,说明方法也是它的一个重要方面,下面就充分利用小组分工合作,找出本文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,说出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,并以其中的一句为例,说说句中所用的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。
学生小组合作后回答,教者作适当的总结。
例如:
(1)举例子:
“或者是重峦叠嶂,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……”
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。
(2)作比较:
(1)我国的建筑,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,绝大部分是对称的,左边怎么样,右边也怎么样。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。(2)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,极少使用彩绘。
(3)引用:
“游览者看‘鱼戏莲叶间’,又是入画的一景。”
2、点击中考:
“我国的建筑,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,绝大部分是对称的,左边怎么样,右边也怎么样。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。”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, 这有什么好处。
(学生先思考交流后回答,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,作答题技巧的点拨和引导。)
对于这种题目的解答,可分为这样的几方面:先说明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,再说好处: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与我国古代建筑特征相比,突出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“别具匠心”,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建筑是突现处处入画这一特征的。
(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相关训练题)
(本环节旨在通过结合课文,让学生知道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,掌握在考查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时的答题要领,以此完成教学目标,突破重点。)
四、链接生活
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一个物体,或者曾经游玩过的某一园林或公园,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,注意用词的准确,并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。
(本环节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练习,能灵活使用说明文的几大要素,起到巩固教学目标的作用。)
五、课堂小结
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,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,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,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,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。
六、课后作业
预习《都市精灵》。
板书设计:
苏州园林
叶圣陶
比较阅读 :语言的准确严密
说明方法 :举例子 引用
作比较 ……
评论